建筑、艺术与文化
托尔·阿尔瓦的设计融合了计算设计与3D打印混凝土技术,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语言。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设计能够突破传统规范,以大胆创新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与结构。白塔充分利用了3D打印混凝土的独特特性,形成了一种有机、多尺度结构——从整体的有机形态到复杂分支的柱体结构,无不体现出这种创新性。
黄昏时分,塔楼独特的开口处如灯笼般闪烁,成为历史悠久的朱利尔山口上的灯塔。冬季,一层透明可拆卸的膜结构为建筑提供防风防雪的保护。
由32根独特柱子构成的结构
塔楼的五层形成了一条垂直的走廊,引导游客从底部的阴暗、内省的空间,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,一路向上,最终到达顶部的光线充沛的穹顶剧场。在这里,36个座位环绕着中央舞台,下方是八根分支柱子支撑的镂空穹顶——这是一个被阿尔卑斯山全景环绕的亲密表演空间。
塔楼的32根独特3D打印柱体定义了其结构与立面。在较低楼层,坚固的柱子(高3.4米)提供稳定性,而纤细交错的柱子(高达6米)则点缀着上层空间。尽管每根柱子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装饰,但它们共享的材料在塔楼中编织出一条视觉与概念上的统一线索。它们流动的形态和起伏的轮廓增强了光影的互动效果。
多尺度装饰
每根柱子都采用了三种不同尺度的几何设计,这些设计通过计算算法和3D打印技术实现。在宏观尺度上,有机、骨骼般的形态能够吸收侧向力,从而无需额外的支撑结构。在中等尺度上,螺旋波纹强化了柱体的薄壳结构,既优化了材料使用,又突出了高度。在最精细的微观尺度上,通过改变混凝土挤出路径创造的复杂装饰,增添了视觉复杂性,反映了打印过程本身。这种数字工艺与格劳宾登州巴洛克建筑师的精美艺术相呼应,将历史灵感与前沿创新相结合。
白塔的3D打印挤出混凝土结构,通过混凝土本身的特性与机器人浇筑工艺的结合,实现了独特的“材料驱动型”装饰效果。通过调整打印速度和挤出角度等细微变化,机器人能够在柱体表面无缝生成有机、不规则的形态。
炼金术式方法
仅凭数字建模难以准确预测装饰的具体形态——其最终形态源于材料行为、机器人运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。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,设计师创建了一本“装饰食谱手册”,将参数组合映射到特定纹理与图案。每组输入参数均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,需通过迭代、近乎炼金术式的过程才能实现预期效果。
新型数字工艺
食谱集的配方实现了大规模定制,制作独特柱体设计如同标准形式般轻松。混凝土的触感表面邀请访客触摸并探索其动态形态。算法精准与材料响应性的融合,为建筑表达开辟了新可能性,为建筑艺术的新篇章奠定基础。
白塔作为舞台
白塔(Tor Alva)通过将塔楼转换为多功能舞台和礼堂,重新诠释了传统的表演空间,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体验。在第一种模式中,观众登上顶层,围绕着亲密的中央舞台呈圆形坐席。这种向内聚焦的设置营造了一种室内演出般的氛围,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。
在第二种模式中,方向完全颠倒:观众聚集在塔楼底部的看台上,将整个建筑转换为壮观的垂直舞台。在这里,塔楼的高度和几何形态成为故事叙述不可或缺的部分,演员能够同时占据多个楼层和平台,创造出层次丰富的三维戏剧可能性。这种双重功能使白塔(Tor Alva)不仅仅是表演的容器,更是舞台上的核心表演者——这是一个既能容纳亲密室内剧目的心理强度,又能展现大型制作宏大建筑戏剧性的空间,充分利用了塔楼的垂直特性。
穆勒恩斯村坐落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朱利尔山口附近,自古以来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作为连接瑞士中部与恩加丁地区的重要驿站,它曾是连接苏黎世与圣莫里茨的交通要道。最初,穆勒恩斯村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庄,许多村民迁移至大城市,从事抹灰工(石膏工艺师)和糖果师等职业。成功返乡的村民建造了宏伟的别墅,随着旅游业的兴起,村庄迎来了繁荣时期。
如今,穆勒恩斯村面临严重的结构性挑战。许多建筑荒废,人口锐减至12人。奥里根基金会致力于保护其文化遗产并振兴村庄。被联邦政府列为保护建筑的白色别墅近期已迁移至新址,历史悠久的邮政酒店 Löwe 也已修复,重新接待客人。
白塔标志着村庄复兴的新篇章。它直接建在历史悠久的马车仓库之上,重新激活了这座曾被废弃的建筑,如今它作为塔楼的入口。塔楼的基础结构融入了现有的历史拱顶板结构。旧与新的过渡通过现场用混凝土制作的雕塑基座得以体现。白塔作为旧隘口道路上的灯塔,将继续书写并重新诠释村庄的历史,为其悠久的历史增添新的篇章。